18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,曾在骊山上屹立着一组道教建筑,即清代在在西绣岭第三峰唐代朝元阁遗址上重建的一组建筑群,俗称老君殿。我年轻时,每晨必爬山,至老母殿方折回,往返都要途经老君殿。在山岭北边的平台上,松木林立,风涛阵阵,殿宇紧逼崖岸,仿佛要凌空而出的样子。灰色的砖墙将殿宇紧密地包裹起来,院内的房间都很小巧、紧凑,我进去过一次,内部布局结构已记不大清楚了。唯记院外似乎立着香炉,香火很旺盛。其实,这座殿是经过修整的,1958年,临潼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该殿。2002年,该殿迁建到西绣岭第二峰老母殿东南60米处,2004年竣工。现在的老君殿鼓楼东墙下存《重修朝元阁碑记》一通,圆首,高1.54米,宽0.64米,碑文楷书,10行,行39字,文如下:
临邑南郭外有骊山焉,山有东、西两峰。峰之上旧有老君神殿,即唐之朝元阁也。姓李名耳,字伯阳,楚之苦县人,以其生而须发白,故号曰老子。骑青牛过函关,为令尹喜授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以清静为教,由来久矣,肇造不知何代。凡历兹土者,登临跪拜,有感辄应,邑人之心焉。识之,但年湮代远,倾圯剥落,焚香之余,莫不叹息。主持日奉香火,触目伤心,欲重修之。惜独力难成,不得不致望于仁人君子焉。道光三十年九月间,阴雨连绵,古柏迎风而倒者三株。住持因挟携同乡约里甲总人数,禀明邑侯批准,卖钱三十五千文,作重修之资。邑侯之举,亦神灵之助也。但财少而功多,住持不惮烦劳,募化十方。重修献殿、大殿、山门各三间,又创修东、西两廊房六间,越数载而工竣。由是美伦美奂,修除增堂之华。鸟革翚飞,黝恶壮楹桷之色。四方瞻拜,一望肃然。庶尊神有凭依,而邑之士民得蒙神庥于无穷也,是为序。
赐进士出身知临潼县事钟锡瑞顿首拜
邑痒生员王泽润顿首撰文
邑处士高渐逵顿首书丹
邑处士韦逢辛顿首篆额
道会司主持李本元 徙李合募化
咸丰五年四月上浣日立 富平县赵全有敬刊
户捋募,输粮数石,估用不敷。经营数年,而费用有出延。堪舆者卜地于堡西南,画基方阔一分,岂但地言,亦补巽也。建庙一楹,塑像三尊。金碧辉煌,堂阶琳琅。工起于癸酉年,告竣于本年九月。兹后,祈祷有神,享献有地。神芳有灵,佑我一方。人沾康宁之福,家沐藩息之泽。不惟先志,克承众愿。悉协足垂,永久弗替。是为记。
经首督工输贰姓氏俱勒副石
堡后学唐来选敬撰并书
时乾隆二十年岁次,乙亥菊月吉日立。
由此可知,乾隆二十年(1755),骊山北麓某堡于其西绣岭西南方向,择地建老君庙。由于村堡财力有限,庙极简陋。近百年间,已临塌毁。道光三十年(1850),乡民从本县筹措资金,重修并扩建该庙,至咸丰五年(1855)竣工,始有一门、二殿与配廊等,规模较前宏大,门外东、西植皂角树。这块石碑原立于乾隆二十年(1755),咸丰五年(1855),剖光原碑部分旧面,刻《重修朝元阁碑记》,而致旧文仅存“户捋募”以下文字,并将碑嵌立于东廊房南侧墙上。解放初,因老君殿年久失修,曾拆除部分建筑,规模更加小巧。2002年,这组建筑物被拆迁,现在,只有两颗老皂角树屹立在原址上,与周围的山岚相辉映,向下俯瞰着华清池“环园”。